老板与瓦煲咖啡的故事。 「做咖啡就咁样啫,冇乜其他。」老板守在吧台前方,一脸从容地回答。 一定不是这样的!!! 我胆粗粗走向老板背後的炉头,一赌那个「神圣的煲」,老板再说:「就用煲药嗰种瓦煲啫嘛,煮到咁上吓就加只蛋落去个网到罗,嗱,蛋白喎。」接着他把放在瓦煲里面的滤网拉起,我看到滤网染成咖啡色,想必它有过很多经历。 「而且呢」,老板随我走出吧台,在外面的小圆椅坐下,接着说:「就唔好俾佢滚过笼,适当时候未有人嗌呢就要保暖,再冇人叫呢我就做冻啡,咁奉旨唔会旧吖嘛,呢啲就经验积返嚟嘅技巧喇。」老板说一个瓦煲最多只能煮四至六杯咖啡,每次需时约十五至三十分钟不等,要根据「火候」来定。
「哗,咁耐(这么久)??」 「系呀(是呀),我系慢慢煮。提早十五分钟去做罗,比如话我七点半开舖啦,我七点十五分就要煮;如果下昼(下午)三点开舖呢,两点四十五分就要煮罗。」 看来,这杯咖啡难得顺柔,不止是那只蛋白的功劳,更蕴含老板的一份认真。虽然年时已高,病痛多了,但他还坚持喝自己煮的咖啡,以确保品质:「我饮少啲,一日都有一杯嘅,少少少少咁饮,咁唔系唔知道好唔好吖嘛。有时买番嚟嘅料呢,公司做得唔系咁好,咁我自己都知道吖嘛。」 咖啡室仍然使用并式的瓷壶冲茶,瓦煲煮咖啡,极具风味。 「嚟叹返杯咖啡」就是小城市民的日常生活
永耀咖啡室 瓦煲,就是我们传统常用煲中药的那种。瓦煲咖啡,顾名思义,就是用瓦煲煮出来的咖啡。瓦煲咖啡是地道澳门美食的象征之一,但是现在已经不多见,因为耗时费力,永耀咖啡室是尚存的几家瓦煲咖啡之中的一家。 那稳置在天花的吊扇,阵阵凉风抽送到地面,不知道它转呀转﹑转呀转,转了多少个岁月。柜台里的西式铁皮盒﹑店内的小方块地砖﹑老板娘拿着的白瓷水壶,上居下舖的建筑设计,每样都在呈现历史。 「廿几年啦,我1988年开嘅,我向河边新街走返番嚟嘅,嗰度要拆啦嘛。」 「我地一开始系摆街边嘅。」老板娘和应道。
「我十七岁就入行? 喇,最初呢,就跟住我爸爸﹑同埋我啲老表学嘅。你梗有个识嘅教你至做得好?,白茫茫做系唔好?。我好细个啫嘛,十七岁,我老表二十岁度啦,佢主要帮我爸爸手。咁你得就帮我手做啦,唔得就去打工,人望高处吖系咪?佢就帮我爸爸开荒,教识我爸爸﹑教识我啦,我爸爸後就老啦,我就去帮爸爸手,旧时辛苦生意,一毫子一个面包,两毫子一杯咖啡,後尾生意都仍然淡,收尾就出去打工,後来去河边新街顶咗一个世伯母嘅档口做,做咗十八年,就搬嚟呢度喇。」 老板娓娓道来入行经过,原来起初是家族的小生意,但为见识必须出外闯一闯。 「嗱,我出去打过工嘅,就跟一个叫凌旭先生,就向香港过嚟嘅,就学佢啲嘢。你听佢讲喎,就要做了喎,因为佢会吩咐你嘛。通常呢十二点落场,两三点就要返喇,夜晚就六点落,九点就要返喇,好辛苦。我当时一九六几年,三十几岁去做,但系咁就学到嘢,净系自己呢,就坐井观天,睇唔到几多嘢,你出去浸过呢,就学到人地啲嘢,见过多啲场面,呢个事实嚟嘅。」 「我就向南湾戏院对面个常坤冰室度做过,嗰阵时呢度冇咩生意吖嘛,咁我就唔做啦,就俾我妈妈同细佬做啦,我自己出去做啦。最初呢就六蚊一日,收尾嗰老板睇我嗰样,哗都得喎,八蚊啦。我临走嗰时,一个月三百二蚊人工,即系十一蚊一日啦,因为师傅落场﹑行开咗,佢知我做得到吖嘛。我向屋企已经做开啦嘛,基础嘅嘢我都识啦,我去学佢嘅技巧吖嘛。」 我试着从老板口中拼凑小城历史,今天每年垂手可得的九千元,在当时社会绝对匪夷所思。 「我爸爸妈妈就向呢度住开嘅,我爸爸过咗身,我妈妈就话:『你俾心机供咗佢啦。』
「永耀咖啡室」创办人苏雄耀 当时啲楼唔系好贵,几十万啫,依家值钱喇,我都好多谢我妈妈劝我。当时呢,俾几万数首期就可以慢慢供喇,嗰阵时啲钱好难搵(好难赚),你估好似依家咁有九千蚊分咩?派钱呢!对我嚟讲,系止痛饼嚟,我觉得唔系好,应该起多啲医院做多啲福利就啱。」老板见证整个小城发展,说故事也不忘评价,尽显老澳门人的一贯气派。 走过中葡时代,老板对葡人﹑中国人的口味甚为掌握,「鬼佬嗰啲浓啲,嗱你香港就英式吖,但系我地都系参考嚟做,因为要迎合地区嗰啲人吖嘛。洋人咖啡呢就钟意落少少白兰地落去?,啲中国人呢就唔系咁钟意喇。」那麽,有葡人喜欢我们传统的瓦煲咖啡吗?老板回说:「旧时有?」,并表示以前「咖啡就讲浓香,茶就讲清香,我两样都研究?。」
从十七岁到现在七十七岁,老板你不就煮很久咖啡了? 「一世的喇!」 老板说每次只能煮四到五杯咖啡,而且保温很重要。 昔日的炭炉已改成电炉,但老板钻研後,煮出来的咖啡味道差异不大。
告别炭烧的日子 煮了六十年咖啡,原来从上个月开始,老板也应政府部门指示,避免产生一氧化碳的问题而作更换炉头。老板说要诚实对待消费者,所以墙上挂着的旧报导标题中,炭烧瓦煲咖啡的「炭」字,改用一个「电」字覆盖。
「佢话有一氧化碳喎,佢话烧炭呢,唔系唔好,但系对我健康会影响。几十年我都系咁烧咯,我冇唛问题喎(我没什么问题)?但系呢我唔反驳,佢话卫生局俾张纸你呢就可以,我费事啦。九月七日开始啫嘛,我申请咗个大电表,就改用电炉罗。 改都要成万蚊?,啱啱好有九千蚊津贴咯,咪将嗰九千蚊『银』落去罗!」 你不得不说老板的敬业乐业,如今距离他说的「八十岁退休界线」只剩三年,但为求火候够﹑煮好啡,便花钱改炉头继续服务大众。「我头头用一个细电炉唔够呀,所以申请个大电表,整三个电炉。」但换了用电,味道会变吗? 「差唔多!差唔多?啫!但系你煮嗰阵呢,唔好猛火喎,有时要较返慢火,我自己有研究,我细佬同我一齐研究。」老板自信地说,再次重申煮咖啡只在於慢慢的心思,掌握火候,便是成功关键:「好简单,只要有心思,即系肯钻研。即系煎鱼一样啫嘛,唔好过火,啱啱适中。第一次煎「浓」嘢,就自己食啦,唔好卖俾人地啦,但系第二次唔好煎「浓」,点样避免?较慢啲火,耐啲时间。」老板一字一语地描述:「即系想快,但系唔可以?!系物理上唔可以太快!你慢慢先靓,你快呢?有啲野就唔得靓。」
将来咖啡室会怎样? 永耀咖啡室就这样陪我们慢慢走过一年又一年,时代换了,周边的风景也变了不少。老板即将步入八十岁,咖啡室未来的经营就看看儿女的个人意愿,直率的他毫不顾忌地交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辛苦?!八十岁你点做呀?我辛苦我唔话你知啫,你见我依家咁精神咋,落咗场我就『谢』晒喇。」 将来咖啡室会怎样?我们都不知道,或许就像老板所言:「做得一日得一日」,我们「饮得一杯得一杯」。
永耀咖啡室位于街道的拐角处,十分不起眼。但如果你想找一个安静却有韵味的地方度过整个下午,那么就来这吧,一个甚至在网上都搜不到简介的地方,一个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老店。 地址:澳门半岛(西湾)南湾风顺堂街荣成大厦14B号地铺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全部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手机浏览中华饮品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