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别担心!成为大师前也得从入门开始,现在一起来学习滤杯该怎么挑选吧!  手冲发展了大概一百年,锥型滤杯最为常见的是Hario的V60滤杯,而梯型滤杯最广为人知的可能就是三洋滤杯以及Kalita滤杯了。另外近来还有一个主要的形状是使用波浪形平底蛋糕滤纸的Wave滤杯。市面上的各种手冲滤杯大致上可以由三个重点来分类:  1.材质-(温度因子)  2.肋柱-(流速因子)  3.形状-(萃取方式)  本篇文章会整理市面上的各式滤杯、并且简单介绍要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滤杯  材质-温度因子  大部分的滤杯材质有塑胶制、透明玻璃制、陶瓷制、不锈钢、红铜,滤杯的材质直接影响手冲时温度这个因子。  首先就导热系数(W/m°K)来看:  红铜(401)>不锈钢(12~45)>陶瓷(1.22)>玻璃(1.1)>塑胶(<1)  导热系数越高,代表材质越能够把热带走,所以在手冲前更需要温杯,否则冲煮时水温降得越明显。由这点来看塑胶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为各个材质整理之优点:  塑胶:不须温杯、高精密性  金属:较耐用、耐高温  陶瓷:保温效果佳、耐高温  玻璃:透光度佳能够观察水流状况  这些优点都可以列入考虑。
  肋柱-流速因子  滤杯内条状凸起设计,称为肋柱(又称肋骨、导水沟)。肋柱能够让滤纸与滤杯之间保留适当空隙,提供水流流通,若是没有肋柱造成滤纸及滤杯密合,则会降低水流速度。因此肋柱的设计可以间接影响萃取速度而有不同的风味。  肋柱设计大致可分为四种:  短肋柱设计:  实例:KONO滤杯  特色:兼顾浸泡、导水功能,增强咖啡风味层次  螺旋状长肋柱:  实例:Hario V60  特色:加快水流,像是拧毛巾般把咖啡风味萃取出,咖啡风味明亮  直线肋柱:  实例:Kalita骨瓷滤杯、Blue bottle蓝瓶滤杯  特色:与kono的差异是肋柱延伸至上端增强排气效果,降低后段味道的萃取  无肋柱:  实例:Kalita Wave系列  特色:需搭配蛋糕杯滤纸,其实就是把肋柱做在滤纸上,直接让水流顺利往下,缺点就是滤纸成本较高  当然还有许多种形状的肋柱,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不过大致上可以有三个概念可以去判断水流速度:  肋柱长短:越长流速越快  肋柱凸起程度:越凸流速越快  肋柱数目:越多流速越快
  形状-萃取方式  滤杯的形状大概可分为锥形、梯形、平底三类,而形状可以影响萃取方式及流速。  锥形  锥形滤杯通常流速较快,水会由冲刷式方式将咖啡萃取出来,也因为流速快,若注水技术不佳咖啡粉容易集中在中间,导致咖啡粉萃取度不均,因此注水技术、筑粉墙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锥形滤杯会因为肋骨的立体结构以及咖啡滤纸的尖端露出而有更快的咖啡流速,所以咖啡的冲煮不用做太多变化,只需要让咖啡适度的翻滚便可以得到好的萃取。  梯形  有单孔、三孔设计。流速较为慢,偏向浸泡式萃取,孔数会影响流速,整体上都会比锥形滤杯慢,味道也较为厚实,但也容易萃取过度让咖啡有苦涩感。
  梯形滤杯有些经由内部肋骨的支撑让液体流动更加顺畅,底部的孔洞可以让不同的梯形滤杯有不同的浸泡时间,但多少可以运用浸泡的特色而让风味更不同。  圆形平底  平底构造,咖啡粉可以均匀翠取,冲煮流速偏慢,也比较像是浸泡式萃取,一样要避免萃取过度。
  圆形平底的蛋糕滤杯是最能让咖啡粉在滤杯里面伸展开来的一种冲煮方式,因为咖啡液体不是直接流下、而是有一定的积水程度让咖啡粉做更多的浸泡,在冲煮上的容错率也大幅度提高。  最后  滤杯各有各自的特色,但只有相对优点,没有绝对优势。由以上三个重点,相信大家也对滤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滤杯,随时在家冲煮一杯美味的咖啡!【推荐阅读】:不怕再选择困难症了!来盘一下手冲咖啡滤杯的挑选小技巧挑选手冲滤杯的四大要素:材质、流速、过滤媒介与滤杯尺寸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手机浏览中华饮品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