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手冲的滤纸学问大不大呢?今日就来说说新手入门手冲,该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已的滤杯呢。在手冲滤杯没诞生之前,咖啡都是直接用锅来煮的,直到1908年6月20日,Melitta Bentz,一位来自德国德累斯顿的家庭主妇,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咖啡滤杯,才结束了咖啡这种直接用锅煮了咖啡残渣焦苦窘境,在此之后,Melitta夫人又重新设计了Melitta滤杯,并受到人们青睐,随着第三波咖啡浪潮中,单品精品咖啡逐步流行起来,手冲咖啡也受到了咖啡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 ,因此滤杯的设计款式也越来越层出不穷了。小编先来说说滤杯材质上的分类(陶瓷,铜质和树脂)和滤杯上的孔数(单孔、双孔、三孔和多孔)。
陶瓷:陶瓷滤杯需要事先预热,因为水碰到陶瓷表面,温度会降低,但陶瓷的优点是保温性佳,加热一次后,温度能维持很久,适合冬季使用,而且陶瓷的滤杯与陶瓷的咖啡杯也是非常相配的。
铜质:铜质滤杯无论导热性还是保温性都是非常出色的,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价格高而且保管不易,如果没有擦干水分就会容易生锈,所以每次使用完毕就要擦干之后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许多玩手冲的咖啡达人都会收藏铜质滤杯,毕竟铜质滤杯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铜制的滤杯从外观上看就很有质感,有相当一部分人乐于收藏铜制滤杯,而且保温性和导热性都很出色。但如果不好好留心养护,残留的水滴会让铜器氧化出一个个黑色斑点。
树脂:树脂的滤杯大多数是透明的,所以很容易透过滤杯看清楚咖啡萃取过程中咖啡液体滴落的状态,而且轻巧便于携带。优点是经济,便宜,摔不坏,缺点是手感差,容易脏,清洁不及时,肋骨部分会有咖啡痕迹残留,也是我们日常接触的最多的滤杯材质。
按孔洞的数量分类(孔数越多,越不容易堵塞,流速越快,所需的手冲技术要求更高)单孔:梅丽塔夫人首创,单孔的滤杯主要用于德式中深度烘焙。双孔:双孔滤杯的功能性介于单孔滤杯与三孔滤杯之间,主要适合浅度-中度烘焙的豆子。三孔:三孔滤杯不易堵塞,简直就是万能滤杯,堪称“一杯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适用于各种烘焙程度的咖啡。多孔:滤杯后来发展出孔数越来越多,有四孔、六孔甚至还有八孔的。总的来说,孔数越多意味着所需技术越高,因萃取过程所带来的变量越大。Hario V60(是日本HARIO公司发明,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咖啡滤杯)
滤杯设计:完美的锥形,漩涡状的纹路,中心大圆孔。萃取特点:滤杯纹路的设计可以使流速更均匀,它的粉层相对在中间集中,利于充分萃取。螺旋纹肋骨让空气可以从四周向上逸出,以最大限度满足咖啡粉的膨胀,并且引导了水流的走向,提高了流速。但滤杯的沟槽处水流容易聚集,造成部分咖啡粉过萃,部分咖啡粉萃取不足;中心大圆孔的设计可以增大流速,一定程度上弥补萃取的不均匀性。由于它的滤口较大,操作者注水速度的快慢和注水量的多少是决定下漏速度快慢的关键,也是决定咖啡浓度的关键,因而V60对技术操作相对要求较高,适合已有一定手冲经验的操作者。(使用Hario V60滤杯需要一定的冲煮技巧和稳定性)再来看同样是完美的锥形,中心圆孔的KONO。
KONO是日本制造咖啡器具的名门公司。KONO滤杯的原创者是一位名为河野敏夫的日本人,滤杯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KONO是日本各咖啡专卖店和咖啡专业人士最爱使用的专业咖啡器具,也是众多喜欢滴滤式咖啡的爱好者追求的产品。仔细观察KONO滤杯的肋骨会发现,KONO滤杯是一种半肋骨的设计,它的肋骨并非是从底部一直延伸至最上端,而是在不到滤杯高度一半位置时停止。这个高度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在滴水过程中,让滤纸在吸水后可以紧贴在滤杯壁上,一旦排气空间受到限制,空气流动也会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咖啡粉颗粒吸水时间达到高萃取率的效果。(KONO滤杯适合的范围比较广泛,可玩性比较强)key家钻石滤杯
钻石的滤杯四周是钻石切割状,中心是一个比较大的出水口。滤杯钻石纹路的设计可以使流速更均匀;滤杯的中心大圆孔的设计可以增大流速,一定程度上弥补萃取的不均匀性。过滤的速度因为滤杯上空洞的面积而改变,孔洞比V60小,过滤速度相对V60慢.Bonmac Dripper
滤杯设计:楔形设计,垂直纹路,双孔, 底部观察窗。萃取特点:Andy Sprenger凭借此滤杯连续夺得2011和2012两次世界手冲大赛军。“我用Hario V60和Kalita Wave萃取了很多杯咖啡,效果不错。但我用Beehouse滤杯获得了我最满意的一杯咖啡,最具风味,最干净,萃取最均匀。“Kalita Wave
滤杯设计:锥形平底,环型纹路,四孔萃取特点:环型导流配合Next Wave滤纸让热气的排出与整个热水与咖啡的融合萃取过程变得更合理,四孔将萃取流速控制在最佳状态,更高萃取率,适合浅烘豆子,更丰富口感层次,加厚杯壁有利于冲泡时温恒温,呈现更美好口感层次。kalita三孔梯形滤杯
Kalita梯形滤杯,又称“扇形滤杯”或“台形滤杯”。在1959年,Kalita模仿改良了扇形滤杯,将孔小且容易堵塞的单孔改为三孔,到了后来就从单孔到多孔(六孔或八孔)都有,但最常见的为单孔和三孔的扇形滤杯。滤杯设计:呈现上宽下窄的形状,上方呈现圆形,孔小并且有三孔(不易堵塞)萃取特点:kalita梯形滤杯设计从侧面看呈现上宽下窄的形状,在上方呈现圆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水量的集中,也可以让咖啡颗粒能均匀分布,减少堆叠的状况,杯壁上肋骨比较多,呈直线分布,肋骨间的距离一致,目的是为了增加排气和水流的速度。同时,它的流速比较慢,主要采用浸泡的方式萃取,可以表现更好的醇厚度。Origami咖啡滤杯
“Origami”, 日语中是“折纸”的意思,所以也叫“折纸滤杯”。它产自日本,由名古屋Trunk Coffee的联合创始人Yasuo Suzuki(铃木)先生设计,每一个滤杯都有“20折”,且由手工烧制。滤杯设计:碗型平底,垂直纹路,单孔萃取特点:感觉介于V60及Wave杯之间的萃取方式且流速刚好,滤杯底部较平坦光滑,导水沟槽从上面延伸到底部为止,摺纸滤杯的设计概念,就是要让水积在底部,再缓慢流下,流速流畅 萃取咖啡不易让咖啡过萃,保温度高,能维持住咖啡的整体温度,萃取咖啡比较稳定。蓝瓶子滤杯
美式滤泡壶是于1941年,出生于德国的Peter J.Schlumbohm博士于美国发明的咖啡壶。其设计及特殊性受到认可,不仅获选为“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现代产品100强,还被纽约MoMa作为“Smithsonian and the PhiladelphiaMuseum of Art”的永久收藏品来展示。美式滴泡壶的独特性在于,咖啡壶与滤杯是一体的,而不是分离的。在纤细的腰上,以木头及皮绳包裹的外型,相当高级且典雅。但是萃取出纯净却又充满风味的咖啡秘诀则在于别处。美式滤泡壶滤杯上半部分有一个空气通道(air channel),呈漏斗状,在萃取咖啡时,能够顺利地供给空气,使用后也能很轻松地去除滤纸。美式滤泡壶的滤纸并非漏斗状,而是平整的四角或是圆形滤纸。或许是因为发明者曾是化学博士的关系。美式滤泡壶所用的滤纸,比一般滤纸重约两倍,但其优点就是能滴漏出浓却不带苦味的咖啡。法兰绒咖啡滤布法兰绒,日本专家们对其评价极高,称之为“满足专业人士需求”。与滤纸相比,滤布在“透气性、保温性、保湿性”上更胜一筹。法兰绒通体透气,热气可以从任何地方透出,绝不会出现“火山泡”的情况,保温性良好,滴滤速度适中,哪怕是初学者使用也非常容易上手但法兰绒滤布袋冲咖啡是件耗时的事,所以做出来的咖啡温度较低,预热咖啡杯可以稍微提高咖啡的温度。但千万不要将咖啡以任何形式二次加热。
金属滤网很方便,省去了每次用滤纸的麻烦,也节约了购买滤纸的开支,但再细密的滤网,总会有少量的微细粉随着咖啡液滴漏下去(反正小小编是不大喜欢喝到有咖啡碴的咖啡滴)但金属滤网冲泡出来的咖啡保留的咖啡油脂会多些,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咖啡的原滋原味,在口感上相对滤纸来说也比较丰富醇厚。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手机浏览中华饮品届













